10000ml鲜血+50天日夜守护: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,我们赢了!
4月15日,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一名无家属陪同的7旬老者送入我院急诊科。患者伤势危重,命悬一线,但在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救治下,历经50天与死神的搏斗,最终转危为安,创造了生命奇迹,目前已顺利出院。

紧急就医:绿色通道为生命护航
当天中午,急诊科接诊了没有家属陪同、伤势极其危重的车祸患者邵奶奶。值班医生迅速评估发现,患者已出现失血性休克,血压低至88/55mmHg,随时可能发生心跳骤停。
“立即开通绿色通道!”抢救团队迅速行动起来。在无法取得家属签字的情况下,医院行政总值班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授权进行紧急救治。
普外一科主任李政、副主任医师丁时彬、高方协同骨科、麻醉科等科室在腹腔镜下探查发现:邵奶奶小肠多处破裂、肠系膜严重挫裂、直肠损伤,腹腔内积血超过2000ml。与此同时,邵奶奶还存在骨盆多发骨折、右股骨颈骨折等严重创伤。

先保命,再保功能!”手术团队当机立断,先处理危及生命的腹部损伤。在多学科精密配合下完成了小肠破裂修补、肠系膜修补和直肠裂伤缝合等多项高难度操作。
血库告急:院长亲自协调取血
术后邵奶奶血压仍不稳定,血红蛋白持续下降。“必须立即输血!”但邵奶奶的需求量极大,医院血库库存告急。得知这一情况,副院长赵伟深夜亲自联系市中心血站,派专车紧急调运血液。
那晚我们用了6200ml红细胞悬液,还有3200ml的血浆、35单位冷沉淀,2个治疗量血小板,加起来近万毫升,相当于把患者全身的血换了2遍。”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高方回忆道,“输血单叠起来有厚厚一沓,每一袋血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。”
介入止血:深夜的“生命线”保卫战
凌晨2点,外科术后的邵奶奶血压再次出现波动,腹腔引流鲜红色血液增加,影像学检查提示骨盆骨折导致的腹膜后血肿仍在扩大,赵伟立刻组织普外科、骨科、介入科会诊。确定手术方案后,介入科团队立即行动起来,在DSA引导下精准栓塞了出血的髂内动脉分支。

“手术结束时天都快亮了,但看到患者的血压终于稳定下来,所有的疲惫都值得了。”介入科副主任王培振说。
并发症突袭:多学科联手克难关
术后,邵奶奶因病情复杂转入ICU行气管切开术,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,在ICU恢复治疗的邵奶奶也经历了“重重磨难”。
因邵奶奶出现肌无力,呼吸肌受累导致自主呼吸无力,遂予呼吸机辅助通气。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,逐步过渡至经皮高流量氧疗(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,HFNC),最终成功脱机,呼吸功能恢复良好。
由于邵奶奶病情严重,年龄较大,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感染,普外一科主任李政组织药剂科、院感科、重症医学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肾内科、泌尿外科、骨科等科室共同会诊,斟酌用药。

当大家刚松一口气时,新的挑战又出现了,在ICU恢复治疗的邵奶奶在意识恢复后出现四肢肌力进行性下降。李政随即又组织神经内科、重症医学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骨科、康复科等科室多学科会诊,确诊为吉兰-巴雷综合征(一类由免疫介导的急性炎症周围神经病)。


“目前这种情况在严重创伤患者中非常少见。”神经内二科主任杜长芬解释道。医疗团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,给予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,同时康复科早期介入进行功能锻炼。
在ICU治疗27天后,邵奶奶转入普外一科病房,护理团队24小时轮班守护,ICU技师王成也多次至病房指导患者及家属吸痰、翻身、拍背等,预防邵奶奶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。
康复曙光:出院等待骨科手术
经过50天的精心治疗,邵奶奶生命体征平稳,四肢肌力逐渐恢复,已经可以自主进食,于6月4日顺利出院回家休养,待达到骨科手术指征后再转入我院骨科进行骨折的确定性手术。

出院当天,说话还不甚清晰的邵奶奶眼含泪水,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表达感激,她的家人也给普外一科全体医护人员送来感谢信。

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
“这次的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我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。”副院长赵伟表示,“从急诊到手术,从无家属签字到开通了绿色通道,从ICU到普通病房,每个环节都需要无缝衔接。作为三级公立医院,我们的医疗团队始终牢记‘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’的使命,始终践行‘人民医院为人民’的宗旨。”


